就在小毛奇从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各自抽调了一个军的部队前往东线的时候,实际上施里芬计划和他的改进型小毛奇版施里芬计划就已经失败了。战后的德国研究小毛奇版的施里芬计划时,认为从小毛奇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加强了计划中的左翼,并且加强了东普鲁士的兵力的时候,就是失败的修改,应该一点不变的执行施里芬计划。
且不管到底是小毛奇对还是施里芬对,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战那个时代还没有能执行这种速胜计划的土壤!这种速胜的计划,在二战时演变为德军的闪击战,一举击破法国的抵抗,仅仅六周就迫使法国投降,同时几乎全歼英国远征军。这样看来,施里芬计划错了吗?小毛奇错了吗?
其实一战时,最先使用机械化运兵作战的是法国。就在加利埃尼发现战机的时候,就强制性的征用了大量的出租车、卡车将法军第六集团军运输到了乌尔克河——德军第一集团军右翼和后方。
而德军同一时期运输部队给养用的还是马车,步兵进攻主要靠腿,大规模运输是铁路,所以在比利时战败之后,比利时军队和法军迟滞德军进攻的最主要手段就是破坏铁路,其次才是破坏公路。
一旦公路、铁路遭到破坏,无论是德军还是英军、法军的进攻都成了问题,原本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能日行军15~20英里,现在战争状态太下日行军能有10英里就已经能称得上精锐了。
这样的速度,德国想速胜?除非立刻能得到亨利的金手指加成——重生到德国就行。
由于抽调军队,造成德军两个集团军兵力不足,被迫撤退,这都是小毛奇的错误。这位兢兢业业的总参谋长就为了战场战役失败背了锅。
9月14日,主动背锅的小毛奇被解除了指挥权。埃里克·冯·法金汉接替小毛奇成为了总参谋长。
然而,施里芬计划作为德国孤注一掷的速胜计划,在德军从巴黎近郊撤退开始的那一刻,德国就开始了掉入深渊的过程。不管是换了谁接替小毛奇担任这个总参谋长都一样,都是在延缓德国沉沦的脚步,让德国人民受到更多的伤害。
现在,亨利和潘兴将军带领的军事观察员结束了他们的观察阶段,准备回国汇报,同时美国将派出第二批观察员前往英国和欧洲,不过派到英国的海军观察员并没有随亨利和潘兴返回——很遗憾,这段时间英德海军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第一次英德海战中,德国海军参与交战的最大舰艇是巡洋舰),海军观察员们能看到的就是英军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当然,英国皇家海军的炮术令美国同行很吃惊,因为即使在亨利这根金手指的加成下,美国海军的齐射命中率也并英国海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大约只有英国海军命中率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点让罗伯特昆茨少将和金中校十分的尴尬,两位观察员在与亨利商量后,经亨利请示国内(参联会~战争部~总统~国会)同意,决定邀请英国皇家海军派出顾问帮助训练美国海军的炮术。
以亨利和温斯顿的私交,亨利没有直接把邀请交给英国海军部,先找温斯顿商量能派谁才是真的。
亨利熟悉这个此时还不是胖子的家伙,温斯顿绝对属于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那种人。比如,这位未来的首相、现在的海军大臣和正担任第一海务大臣的约翰·费希尔的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温斯顿刚刚当上海军大臣时,需要费希尔这种老臣的威望帮助他稳住自己的地位,一旦时间一长,费希尔就成了妨碍温斯顿执掌海军大权的的障碍了:两个人都属于性格暴躁、独断专行的人物,在制定海军政策和行动时,到底是听谁的?这个“谁”可是代表了海军部的权力掌握在哪个人的手里啊!
亨利相信温斯顿此时也在头疼什么时候才能挤得费希尔主动辞职,在这之前,费希尔已经辞职两次了,再辞一次也不新鲜。但是不管是让费希尔担任第一海务大臣还是刺激费希尔主动辞职,对于温斯顿来说都是损耗名誉声望的事,这种事太多真不是好事。如果亨利提出让费希尔出访美国做海军顾问,肯定是温斯顿最愿意看到的情况了。
果然,不出意外,亨利刚刚一透露自己的目的,温斯顿就兴奋了起来。
1911年温斯顿当上海军大臣,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早已稳定了自己的权力,对费希尔的存在、对这个和自己一样强权的老将,早就不耐烦了,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架空费希尔,原时空中费希尔是在温斯顿策划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开始行动的时候辞职的,直接就让英国海军失去了一个高明的指挥者,再加上温斯顿那种很不怎么样的战役策划能力,让英国陆海军均损失惨重。同时也令温斯顿被迫辞职。可以说,温斯顿架空希望迫使费希尔辞职的手段早就被人家老将军识破了,在温斯顿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用撂挑子这种方式把温斯顿也带到沟里去了。
这种结果对温斯顿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几乎让这个未来的胖子首相一蹶不振,对费希尔来说也是一个糟糕的做法,原本费希尔的辞职还能说是他的风骨,但最后一次辞职实在是损害了他自己的声望。也损害了英国海军的利益,一战战后不久(1920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