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疯狂的时代(1 / 2)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首页

芝加哥,作为私酒的最重要码头和大量工业企业存在的工业城市,在禁酒时期可以说发展出了畸形的繁华。不仅天上总是飘着烟云,到了夜里,各种夜总会、赌场、剧院等等娱乐业也随着黑帮的壮大而愈发的红火。

这都是禁酒导致的变化:原本的清教徒们希望通过禁酒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而女权主义者希望通过禁酒来减少家庭暴力,提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

但是这社会真的能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吗?事与愿违,烟和酒是这个社会中,几乎所有人用来给自己减压的一种方式,明面上禁酒了,不代表没有地下酒馆明面上禁烟了,但在无人发现或者注意的时候,总有人点着一支香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烟税和酒税都是财政收入的大头!都是属于高税率税种!

明面上,人们失去了“享用烟、酒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美国这样的重视”民主和个人自由“的国家的一种嘲讽,但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却偏偏会发生在美国这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包括盛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

失去了饮用美酒的酒馆,人们就需要把精力发泄到别的的领域,于是大量的电影院和剧院就应运而生了!说来有趣,凡是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美国的电影业就是最好的时光,看看著名的”大萧条“时代,正是好莱坞明星辈出的时代,经典电影也是层出不穷!

而经过战争的大量士兵的退役,让美国常备陆军的员额又回到了战前的60万人亨利辛苦工作的结果终于保住了一部分,这些退役士兵手里拿到了数额不小的退役金和战争财,回国后,他们的第一动作不是存起来或者投资,而是花掉!花掉!花掉!一直到把兜里掏空为止!这就创造了美国空前的繁荣:无数的士兵在到处买、买、买,烟、酒、汽车、衣服、美食还有上过第一线战场的缴获

当这些士兵发现钱花光后,就要找工作。而此时通过战争积累了大量资金的工业企业,也在不断的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这些经过军队严格训练、纪律严明的士兵们就成了这次招工大潮的最好选择。同样,纪律严明、服从力强的士兵们,也成了各个行业工会组织青睐的最佳会员人选未来实力强大的工会就此成型。

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扩张自己的生产规模,福特汽车公司也不例外,老福特先生的强有力管理方式让著名的型车的产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千五百万辆。但二十年代的到来,富裕的美国大兵让福特汽车的车型和销售方式都必须进行改变。

早在大战前,亨利就向老福特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一个就是福特的车型太过单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扩大,人们的选择性的要求也会剧增,独特、与众不同将是销售的重点。然而,固执的老福特拒绝了亨利的建议,这让亨利感到很不快。但多年的友谊,让亨利无法对年长自己许多的福特发脾气,于是亨利就盯上了1908年刚刚通过合并建立的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的成立,实际上就是一群试图通过合并来垄断美国汽车行业的人们不成功行动的结果。

1908年,美国最大的马车生产商威廉姆杜兰特看到了福特汽车的迅速发展,认为马车终将被汽车所替代,于是果断地通过买下别克汽车顺利进军汽车生产行列。原本就几乎垄断了美国马车产业的杜兰特,当然不甘心就守着一家小小的别克,正巧本杰明克里斯科提出了将福特、别克、奥兹、马克斯维尔布里斯科等汽车公司合并组成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的提议,正中杜兰特的下怀。

即使遭到了福特的反对,但杜兰特依然合并了其他公司,开始了和福特的竞争。

为了打败福特福特的市场占有率50,杜兰特可以使用任何商业手段,包括使用最新的电子点火器的技术,包括分期付款的汽车金融信贷,所有这些,都让亨利对杜兰特刮目相看。

鲍尔默家与杜兰特也是老相识,两代人使用的马车都是杜兰特的作品,而且杜兰特的父亲曾经是麻省的州长,杜兰特本人也是在麻省起家的,他开拓伊利诺伊州的第一单就是向亨利的祖父老鲍尔默推销成功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杜兰特和彼得鲍尔默的友谊。

不仅老鲍尔默很欣赏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彼得也一样和杜兰特相处和谐,尤其是杜兰特层出不穷的鬼点子,更是给彼得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一定程度上,彼得受到了杜兰特很大的影响,包括彼得掌管家族大权后,对各种矿业资源的疯狂投资:从1875年老鲍尔默放权到1904年亨利从西点毕业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彼得在矿业资源上的投资就超过了一千万美元以上,而就在1910年达到了最高潮收购了西澳大利亚几乎一半的面积。

就在大战爆发前,亨利再度和这位杜兰特叔叔会面,提出了参股的要求,当时杜兰特并没有提出什么你投资了福特,为什么还要投资通用之类的问题,而是直接接受的亨利的要求,同时提出亨利应该在战争部和参联会为通用提供便利。于是战争部的采购清单上就多出了通用的名字。

作为交换,亨利同样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或者说军方的,通用必须开发载重汽车,要求不同的载重能力从500公斤、1500公斤到两吨、五吨、十吨,最高载重能力要达到二十吨亨利开始设计集装箱了!

虽然集装箱的雏形很早就诞生在英国,美国也在上个世纪就有简单的集装箱原型在使用,但从没有过任何一个人或者公司大规模应用集装箱,同样这些集装箱的原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