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吉林之战(三)(1 / 2)大国崛起之铁血枭雄首页

冯庸在长春市城外准备进攻,对于孟思远这个人,冯庸也从一些北洋系的老人当中得知了这个家伙的路子。

孟恩远,天津西泥沽村人。行伍出身。从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就入伍了,累迁马队队官,直隶巡防队统领,南阳镇总兵。1一九零八年任吉林巡防督办。民国成立后,东三省巡防营军队整编,任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吉林护军使。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轰动了京城,慈禧太后闻知,哪能不炫耀一番。她以巡视为名先到了天津,后由袁世凯陪同到小站。袁世凯为了显功,让新军全部在操场列队,让慈禧观阵和检阅。慈禧由太监搀扶,袁世凯尾随其后,绕场一周。当时孟恩远仅是一骑兵营队官,作为护卫紧跟袁世凯后面。慈禧在京城至里见过这种阵式,不免左顾右盼,竞将一只镶着宝石的簪子从头上掉下来。太监在慈禧左右没看见,袁世凯诸大臣,看见了也不好意思去拣,在这种场合掉簪迷信说法不吉祥,拣了怕扫了慈禧的兴。这时,孟恩远走近簪子顺手拣了起来。

绕场完毕,慈禧要回房休息了,孟恩远三步并做二步跑上前去,双手捧簪跪在慈禧脚下。慈禧先是一愣,刚要发话,只听孟恩远禀道:“凤簪落地,重返佛山。”慈禧爱听人们称她“老佛爷”,听了孟恩远这乖巧的话,不但没因掉簪败兴,反而越发高兴。等孟走后,慈禧问袁世凯:“刚才这捧簪子的是谁?”袁如实回答。慈禧说:“如今新军连一个队官都如此精明,足见袁大人练兵有方了。”慈禧从天津返北京之前对袁世凯说:“那姓孟的可以做点大事。”袁世凯见孟恩远受到慈禧如此重看,又替自己赚了面子。回小站后马上提孟恩远为标统,不久又提为河南省南阳镇总兵、镇安左将军督理吉林军务。知其底细的人,无不称孟思远为“拾簪将军”。

可是现在这位“拾簪将军”生为苦恼,派出去侦查冯庸部队的细作带回来的消息实在是不容乐观。奉军这次讨伐吉林的部队都是冯德麟和其子冯庸的精锐部队,连一些战斗力很弱的队伍都没有拍出来而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奉军一共一万多人,看似很少。吉林驻守长春市的吉军已经汇聚了大部分吉林的部队共二万多人,但是吉军的战斗力孟思远还是清楚不过的,也就自己的卫队大概一股团都不到的部队还算是精锐,那时候还是从袁世凯北洋精锐里抠出来的精锐。只是,这一千多人顶个鸟用啊!

孟思远在指挥部走来走去,此时大恨那些提供武器弹药的日本人,怎么没看到奉军要一统东三省吗?怎么还不出来干涉奉军?孟思远怎么都想不到日本人为什么不出来干涉,要知道日本人在大连等地驻东三省的日本驻军有一个旅团之多啊。

孟思远哪里想到,就算是土肥原贤二这样狂热的老鬼子想武力干涉东三省内部战争也是做不到的。日本东京大本营不会允许日本武力干涉东北所引起俄国人的警惕的,日本没有钱再打一场日俄战争。

“副官,高士傧的那个旅回来了没有?”孟思远听完细作回禀的情报,问了问身边的副官,想到自家外甥的那个旅还是有一些作用的。

“大帅,高旅长已经带领部队在城头构筑了防御工事,现在在布置防御工事,大帅有何吩咐?”

“命令这小子把城头工事布置好,还有城内的工事也要布置。咱们吉军要坚守长春几个月等到冬季的到来,那时候奉军必然撤军。到时候,南边京城的袁大总统也该大败江南的革命党人了吧?怎么说,我老孟也是跟随大总统的,到时候劳资要上京城告奉军肆意挑起东北内战。哼哼。”老孟青筋暴起,龇牙咧嘴的怒道,奉军也是不能好好说话么,至于这么快开战,哪怕给吉军一点准备时间也好啊!也不知道冯德麟是怎么想的,派了冯家小子老打劳资?

“是,大帅。”

老孟副官无语,作为孟思远的副官,自然也知道如今城外冯庸带领的是一支比吉林守军更为精锐的部队,而己方的吉军简直是一群土匪组成的部队。当然,除了大帅那支一千人的卫队。看这样子,能不能坚持一周都是好的了,何况如今全国局势副官也是清楚的,反对大总统称帝是民心所向,在他看来袁世凯很可能这次要栽在革命党人孙文的手里,哪里还有时间来顾吉林这里的局势?

副官捂着脑袋发了愁,有心提醒大帅,但是孟大帅的脾气他是知道的,算了,尽人事听天命吧!

奉军大军抵达长春城外的五日之后,在劝说孟思远投降无效的情况之下,冯庸命令几十门各式大炮瞄准了长春的城头,开始了争夺东三省最为关键也是最后一战的开始。

“轰轰”

几十门的大炮一起开炮所带来的阵势可是惊天动地的,城头一些来不及撤离的吉军士兵伴随着惨烈的呼救声残肢断臂飞舞在天空。这可吓坏了在城头督战的高士傧,这家伙也就在吉林剿过一些不痛不痒的土匪,那里和正规军打过?在奉军大炮开炮的时候,这家伙还在鼓励底下的小弟们吹嘘在长春一战而败奉军,吹了一车的牛。可惜,和土匪对战哪能够和正规军一样,加上孟思远号称“拾簪将军”,靠着投机的把式在吉林称王称霸,手底下的部队都没有丝毫的建设,部队的素质可见一斑。

“啊,我的手,我的手,快来救我。”

“兄弟,兄弟,拉兄弟一把,拉兄弟一把,昨个你欠的钱老子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