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前头那君夫人,还是后面那“阳货欲见孔子”,李查德都记得一清二楚。只不过阳货这事儿上,各家对此似乎有不同见解,大致能分成两派,两种观点。
阳货,又叫阳虎,是季氏的家臣。当时季氏家在鲁国非常有权势,好几代人把持住了鲁国的政权。这阳货是季氏家臣里头最有权势的人,被孔子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
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跟他交往,更不愿意在他手下做官。阳货便想了个办法,送给孔子一只猪。按着当时的礼仪,孔子得回礼,便特意找了个阳货不在家的空档去见阳货。没曾想,阳货知道孔子过来后匆匆从外面赶了回来,就给碰到了。
一番互相对话后,孔子被阳货成功说服,答应出来做官,为国效力。
至于两种观点,前者觉着孔子所主张的“邦无道则不仕”,在面对阳货被驳斥得哑口无言,可见这一主张多么软弱无力。而且在拜见阳货这事儿上,明明不愿意,也明知是计策,还得迫于所谓的利制,不得不前去回拜。明明不愿意,还偏偏选阳货没在家时,可见本身不诚实,是虚伪的表现。
另一方则认为孔子在这事处理上很有智慧。
其实不管哪种观点,无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的还是这会儿坐在那把金灿灿的皇位上,似乎打从方才出题那会儿算起,就一直盯着他,好像想从他脸上看出花来的老人家,那心里头是如何考量的。这就需要李查德好好揣摩一下了。
作为当权者,自然是希望全国上下,所有的能人异士能为自己所用,忠于自己。所以……像孔子这般有才学的人,自然得出力才行。要不然……
李查德仔细斟酌了一番,便将题给破解了,趁着研磨墨的间隙,整理的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既然已经打好了腹稿,便直接将答案写在了草稿纸上。许是胸有成竹,李查德回答得很是顺利,几乎一气呵成。
写完后,李查德有仔细检查了两遍,修改了个别语句,随后重新誊录在答卷上。在确定无误后,便选择交卷。
殿试作为科举之路最后一站,与刚刚结束的春闱不同的时,考卷虽说也会提前将诸位有幸参加殿试的考生那大名糊上,然后重新誊抄一份,以防着主考官因为字迹等原因认出考生来。最终那名次的取决权还在皇帝手里,甚至几位主考官在里头的作用也就是给个参考意见,将他们觉着优秀的文章推荐一二。
而这次,就连考题都是皇帝临时更改了的,就更不要说御点谁当状元了。
很快,殿试便结束了。就只剩下主考官批阅,然后选出优异的文章,呈现到皇帝那案台上,御批钦点名次了。
要说李查德的文章还是做得相当大气的,只不过在观点上似乎标新立异了一点。这小子,完全站在阳货那头,觉着但凡有真才实学的,无论士农工商哪个阶层,都应该忠君爱国且为国效力。其实这般,多少还是有点儿讨巧之嫌,但架不住上位者还真就喜欢。
这朝堂之上,除了善谋奸佞之辈,自然不乏纯臣。或许真有为国为百姓,可要说不惜顶撞顶头上司甚至豁出身家生命中,其实只为自己个儿能名留青史的,只怕也不再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