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墨绖从戎(1 / 2)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其实我娘亲也是出自江南沈氏,和你说不定还沾亲带故呢!”

“真的?!我们家是萧山北庄支沈氏,你娘呢?”

“我娘出自苏州吴江松陵沈氏,往上数几代,应该还是亲戚~”

“唉,可惜我自小跟我爹背井离乡去了北方,在老家待的时候不长,家乡话都快忘了,现在说起来都有些拗口。这几年回南方也是在上江的湖广、川蜀一带,说来我去的地方也是不少了,但还是觉得咱们江南最好~”

“哇,真羡慕沈姐姐!可以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光,这还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呢!”

“呃……也没那么好玩啦,到处奔波而已,其实我现在就想回老家安定下来,真的,哪里都没有家乡好,我听你口音软软糯糯的,很有我家乡的味道呢!”

“真的么?我只会苏州吴江话,最南只去过浙江的湖州,倒是不知道你们绍兴话是怎样的~”

“其实咱们下江人虽说十里不同音,但两浙一带总体都算说的吴音,特别是苏杭之间,地势平坦,口音较为一致,是可以互通的啦~”

“这样啊,还是沈姐姐你见多识广,对了,沈姐姐老家还有亲人么?”

“除了我母亲,就还有些远房的亲戚,唉,此番父亲又亡故了,连尸首也不能归葬故里,我母亲知道了还不知如何伤心……”

“沈姐姐就没有兄弟姊妹?”

“没有,父亲就我一个独生女儿。”

“那怎生是好?!沈姐姐身边都没个知冷暖的人照料,唉……”

“不妨事的,我……我已经习惯了……”

“.…..”

两个女人闲话家常,眼见着越来越亲近,李致远朝张武使了个眼色,双方心照不宣地笑了笑,碰了一杯……

四人吃吃喝喝了一阵子,李致远见感情也联络得差不多了,遂放下碗筷,问道:“不知沈姑娘以后作何打算?”

“可有准备继承父辈遗志,继续为国效力?”

沈云英回道:“回抚台的话,小女子目前只想归家为亡父亡夫守制,按礼至少需两三年,暂时又哪里还顾得想以后。”

李致远急道:“这如何使得?这可如何是好?”

沈云英不解道:“抚台这是何意?”

李致远却不答,只是又问道:“家既已破,若国亦亡,你当如何?”

沈云英不假思索,便正色道:“当一死以殉国!”

李致远连连摇头,道:“此言大谬!”

沈云英奇道:“抚台有何高见?”

李致远想起以前在顾城的《南明史》看到的一句话,便直接引用:“死而有益于国事,则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轻弃之?何若存此一命,以图来日?似方孝孺等辈,非殉国也,特殉名耳!”

“沈姑娘为亡故的父亲、丈夫守制,这是尽孝、尽情,当然值得称赞。”

“但现在国是日非,逆贼大军已杀至京畿,北方局势不明,天下倾覆或就在顷刻之间!”

“我大明官员若是有丧父母者,按礼确当丁忧守制,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也有夺情起复的例外。”

“尤其是沈姑娘及其亡故的父亲、丈夫都是行伍之人,对金革之事更不应该推却回避才是。”

“沈姑娘想想,你那亡故的两位亲人都是死于保家卫国的战场,他们会希望你拘于礼制之限,而回避为国效力的机会么?”

“你说国亡当殉死,这份气节固然可敬,可若是明明还有挽救危亡的机会,为何非要等到国亡之后便一死了之,况且这又有何用处?”

“怎不倾力试试有无挽救之策,果不行,再殉死也不迟~”

“沈姑娘你觉得呢?”

“这……”沈云英愣住了,一时不知道如何回复,她有些明白李致远这场宴会的目的了,原来是劝她留下为朝廷效力的。

正在这时,叶小繁也出言道:“我听说沈姐姐不仅武艺出众,还喜好读书,尤好宋朝胡安国的《胡氏春秋传》,那应该不会不知道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传》吧?”

“其中《僖公三十三年》中有‘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一句,是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后世遂有‘墨绖从戎’一词。”

“沈姐姐也是治春秋的,国难和家难,孰轻孰重,望姐姐好好思量~”

李致远忍不住在心里为老婆点赞,这才女的名头真不是胡吹出来的,在经史子集上的造诣,自己真是拍马不及。

看来以后真可以叫她一声“叶夫子”了,先前说看过科举应试的《四书章句集注》,李致远还觉得甚为稀奇,现在竟连《左氏春秋传》、《胡氏春秋传》里面的典故都是信手拈来,李致远已经见怪不怪了,更着实佩服叶小繁的学识。

其实这也很正常,古人所谓读书求学,学的都是经史子集之类的古文。

又不必像后世的人学什么语数外,理化生,就是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在这一条道上死磕,这方面的造诣现代人哪里比得上。

就是像叶小繁这样,仅仅对这方面的学问稍有涉猎,那也真是看过不少书的,已足够让现代人震惊一把了。

正如随便一个现代人的所谓科学知识,也足以在古代惊煞旁人,乃至被当做先知、神仙,如果古人不把你当做妖言惑众的狂徒而打死的话。

无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

若没有足够的积累,而自以为看了几本书,背了几首诗词,就以为可以在古代做“文抄公”,在学识方面让古人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到头来绝对是徒增笑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