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海运(2 / 2)朕能造反成功吗首页

特别是北方漫长的防线。

大量的军士,带来更多的消耗,是明初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毕竟大明虽然解决了大元,不代表蒙古在世界范围衰败,不光有帖木儿的兴起,还有其余的汗国存在,所以草原上的势力并不会甘愿衰败下去。

一直到十六世纪中叶,世界上的蒙古势力才拉开大规模衰退的序幕。

持续到十七世纪初期,这股心气才被磨平了。

不服也不行。

因为罗刹国起来了,从西方沿着足迹一路杀过来,东西合击,再也没有了可逃的战略空间。

简而言之。

运河并不是平稳的一条人工河。

许多地端是高低不同的,需要人工匝道,后世有电力之类抽水充水,如今这样的工程全部靠的人力,还有数百里需要陆运。

每年上千万石的粮食消耗在漕运上,还有数百万人口的劳动。

虽然的确带动了沿河一些城镇的经济,可得到的结果完全无法成为正比。

实际上。

北方就不应该有这么多人口。

奈何大明可开发的土地已经开发完了,北边是荒漠,西边是沙漠,东边是海,南边是丛林。

人却在不断的生。

只有长久的和平与多余的粮食,才能带来人口的增加。

这又是幸福带来的苦难。

比如西欧水手大规模的出海,成为海上马车夫,这属于苦难里的幸福。

出海是十死一生的无奈选择。

不是穷到活不下去,没有人会愿意出海的。

至于把大部分的国力投入到东南亚也不现实。

毕竟北方始终面临亡国的压力。

大明反而要把大量的国力投入到北方,而不是去开发东南亚。

这段时间,朱由检看了许多大明的奏疏,结合自己的眼界,有了自己许多的看法,大明许多的问题是无解的,需要超过时代的眼光才可能化解。

粮食永远是最关键的问题。

督运粮食,众人没有反对,反对的是皇帝提出的海运。

范景文以永乐朝的海运举例子。

大明从南方往北方运输粮食,最开始是漕运和海运同时进行,后来海运进行不下去,才在永乐朝停止了海运,全部改成了漕运。

对此朱由检早有准备。

“以前的漕运在冬季,那时候海上刮着北风,船只需要逆风航行,需要走之字才能航行,困难极大,容易被风吹倾覆。”

“现在漕运改为春夏,此时海上刮着南风,船只顺风而行,不需要走之字,没有被风侧吹的倾覆之忧,只要不使用南方兴起的尖底船,改为使用北方的平底沙船,朕认为海运是可以成功的。”

众人愣住了。

皇帝言之有物,仿佛有点道理。

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

南方的海运必然是南方的船只,北方流行的是平地沙船,适合在黄海渤海,因为黄海渤海的深度很浅,反而不适合南方的尖底船。

但是尖底船才能逆风航行。

永乐朝的时候,漕运找冬季,船只逆风航行必须走之字形,这就需要尖底船,所以是南方的船型。

古代的航行条件,逆风是非常容易帆船的。

因为很难保证不遭受季风侧吹。

只要遭受到侧吹,帆船有不小的几率倾覆,沿途上千里的逆行,增大了这个几率,才有海运全军覆没的结果,还真不是文官们的阴谋。

用海运运输粮食北上停止了一百多年,众人当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不过海运并不是陌生的事物。

从天津和山东登莱往辽东金州海运粮食是一直存在的。

无论是天启朝,还是崇祯朝,往辽东的运输都以海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