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我们要种地(2 / 2)朕能造反成功吗首页

要从内阁大臣李建泰说起,此人未来投降大清,又在顺治六年造反,失败后被杀。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收到李自成的决战书后,必然要做出回应,于是有了亲征的决定,虽然说要亲征,可崇祯皇帝并没有真的亲征打算。

最后由内阁大臣李建泰代帝出征。

李建泰带领两千京营出发,前脚出京城,后脚就陷入步履维艰的境地。地方官府害怕他来征兵索饷,拒绝他进城,弄得堂堂督师辅臣威信扫地。

最后被逼的实在没有办法,率兵攻打了京畿地区的广宗县城,这才获得了粮草。

当时的京营士兵已经跑了一半。

再没办法获得粮草,剩下的一半都没了。

这也真是个笑话。

明初的时候,蓝玉率兵攻打大明的县城,到了明末的时候,内阁大臣率兵攻打大明的县城。

总之。

内阁大臣李建泰代帝出征,崇祯皇帝是真的把希望放在此事上的。

进行了庞大的礼仪工程。

内阁、勋贵、太监、京营、六部、督察院、大汉将军等等所有京城的部门都参与了,龙头节钺与尚方剑一个不少,文武恭送从午门外一直排列到正阳门外。

反而是云南道御史卫祯固提前告诉了崇祯皇帝不要指望此事,并举出了种种理由。

“一兵一饷专倚本地,何以居重驭轻。”

“当事者应该呕心沥血筹措实兵实饷,切勿以为推毂有重臣,便可袖手旁观了。”

他提出的忧虑皆成为了现实,李建泰连京畿都没出去就遭受了粮草问题。

也告诉了皇帝不要抱有侥幸。

提出只有据太行山一战,以几幸万一,过此天然屏障,则千里坦途,众寡不敌,不用说战不成战,就是守也守不成了。

可惜。

呕心沥血筹措实兵实饷这条建议,并没有被崇祯皇帝当做生死攸关的大事,还在顾忌脸面不愿意丢人。

他的办法虽然不一定能挽救大明,却是明末时期,难得的比较务实的方案之一。

现在听到他质疑校官们的能力,朱由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

这就是原因了。

朱由检需要人来为他做事。

做实事的人。

这些人无论是忠心也好,贪婪也好,前提是把事情做好。

比如驸马都尉巩永固。

他要是真的拉出了一支军队,不指望打仗,只需要维护后方的秩序,那么多花出一倍的费用也是没问题的。

最怕的是多花了几倍的费用,事情还没办成。

见皇帝竟然认可自己。

卫祯固可顾不上规矩,连忙说出自己的忧虑,“皇上,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

“现在贼军势大,皇上应该依托太行山脉,搜罗废将、联络三边、分信守河,静以观变,只有据太行山一战,以几幸万一,否则贼军过此天然屏障,则千里坦途,众寡不敌,不用说战不成战,就是守也守不成了。”

这胆子可就大了。

直接放弃山西大部分的土地了。

当下朝廷的主流舆论还是如何保住山西。

其实卫祯固的话是对的。

李自成的大顺军入山西后,因为过了黄河,并没有地理优势,所以沿途没有抵抗,连太原城也轻松拿下,反而是在太行山脉的宁武关遭受了周遇吉的抵抗。

这也是大顺军东征后,唯一遭到的军队作战。

虽然有山西总兵周遇吉的原因,也有因为此地的地利,能让周遇吉手里的几千兵发挥出作用,否则在平原地带,伤不了大顺军分毫。

宁武的东边是五台山,五台山之东同属于太兴山脉,不适合大军行军,大顺军反而要往北击破大同宣府,然后从居庸关进入京畿地区。

又是宁武关,又是居庸关等,这些设立关卡的地方,自然是交通要道,大军必经之地。

所以按照卫祯固的建议,把手里的兵力集结起来放在这一带上,以逸待劳,坐拥险关,抗击远道而来的大顺军,考虑周遇吉的能力,说不定还真有四成击退大顺军的可能性。

可大清军呢?

大清军也要入关的。

现在的大明已经进入了战略劣势,被东西夹击了,本身就是最弱的一方,而无论是东西双方并没有考虑留着大明这个缓冲地的想法,都想着吞并大明。

不过卫祯固的提议,符合朱由检前期的战略欺诈计划。

所以留下此人,也是为了达成欺骗京城文武的效果。

只要了解此人的奏疏以及言语,就能明白此人的想法,既然皇帝把此人留在身边,说明皇帝同意此人的法子,这就是战略欺诈。

“打仗打的是后勤,此言深得朕心。”

朱由检拍了拍卫祯固的肩膀。

“你明日在看看,看清楚之后,写一番你的心得呈上来。”

卫祯固领旨。

皇帝亲自考较自己,卫祯固一点也不怯场。

他看来大明还有救。

就看皇帝胆子够不够大。

一边思考明天会发生什么,一边思考如何写能打动皇帝的奏疏。

-----------------

关渊昌来自于山海关。

永乐年迁都带来大量的人口和诸多的军镇,山海关的人口也大幅增长,同时扼守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贩极多,促进了山海关的经济繁荣。

关渊昌是当时兴起的商号之一,历经两百余年不倒,成为山海关数得着的大商号。

不过后金崛起,侵占辽东,失去了货源,山海关许多商号已经关门歇业,连关渊昌也到了要闭门的地步,老东家郁郁而终,接手的新东家张宗辉没有放弃。

除了打通原来的商道外,还努力往京畿地区扩展,希望通过发展新的商业渠道挽回关渊昌的情形。

“东家,与皇上做生意,这可不一定是好事。”

老掌柜担忧。

白日里太监送来消息,别的商号可以找理由不去,他们关渊昌却没有理由。

东家勤勉,花了巨大的代价在京畿站稳了脚跟,京城也开了分号,不像别的商号,他们只是路过的行商而已,关渊昌算得上半个坐商。

张宗辉拿起八仙桌上的茶盅。

喝茶静心。

少东家的习惯,老掌柜了然,每当要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少东家都会喝茶来静心。

只是事关重大,老掌柜要提醒少东家。

“老东家在世时,极其不愿意和官家打交道,能避的一定避,实在是避不开了,也只会想办法尽早脱身,与官家合作的确有好处,可是害处也极大。”

“我们关渊昌之所以历经两百余年不倒,就是因为和官家的距离。”

老掌柜希望少东家能听进去。

张宗辉理解老掌柜的忧虑。

与官家的合作就像是裹了糖的毒药,一时之间非常的甜蜜,随后就是痛苦。

官家与商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官家与商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必然是商人遭受损失。

注定了无法长久。

“明日入宫看看吧。”

张宗辉放下了茶盅。

老掌柜松了口气。

第二日。

张宗辉亲自去了皇宫,有昨日太监送来的名帖,经过侍卫们的检查后,一名阉人领着张宗辉进入皇宫里面,到了一处的宫苑。

宫苑已经有了其余的商人。

“张东家。”

“张东家来了。”

众人纷纷寒暄。

张宗辉也认得不少人,连忙主动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行礼,倒也是热闹。

小黄门不时送来茶水。

众人非常的客气。

气氛比较和谐。

宽松的环境,让商人们松了口气,内心的紧张得到了舒缓,不少人内心高兴,毕竟是皇宫啊,与之前把货物运到十库不同。

有商人端正的坐在黄花长椅上,感受着屁股下的触觉。

还有人在窗口打量着院子,仿佛要记到脑海中。

“皇上说要和我等做生意,诸位可知一二?”

众人纷纷摇头。

“听说是运输粮食的事,皇上准备交给我们商人去办。”有人透露。

众说纷纭。

终于,进来一名太监,告诉大家跟他走。

众人不敢懈怠,纷纷跟上去。

宫里头的变化,让卫祯固皱起了眉头。

皇上难道要指望商人们?

怎么可以轻易相信商人们呢。

多少商人走私胡虏,大明有今日之祸,少不了商人们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