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章 解决关宁军(2 / 2)朕能造反成功吗首页

主要是他们原来的身份太低。

犹如卫祯固认为宫里头的士兵虽然穿着军服,其实骨子里还是百姓,这些将官一样的,骨子里还是低级的军官,并没有带兵的经验。

不过朱由检也没指望这些人打仗。

只需要他们能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就足够。

正因为要求低,所以朱由检才更愿意提拔新任,背景单纯,忠心更为可靠。

朱由检也知道那些将领真的能打仗。

比如周遇吉和黄得功在历史上的确是忠臣良将。

可朱由检不敢调啊。

黄得功把守着江浙的门户,如果调走了他,南方的物资还要不要?

都说大明还有偌大南方,其实并不是。

四川落入到张献忠手里,连带着云贵指望不上。

湖广一半遭受流寇的威胁,一半在左良玉手里,现在的左良玉已经不听话,成为了军阀、

还要防备山东的刘泽清撕破脸,纵兵劫掠地方然后南下,八闽的郑芝龙扶了南明一把,那是出于当时的私人利益,后来不也是主动投降了大清。

广西狼兵在万历朝远赴广东剿灭瑶乱后,因为当时朝廷没有遵守承诺拨付钱银,离开广东的时候劫掠地方撕破了脸,不会有狼兵响应朝廷的号召,不造反就是好的。

所谓的南方,也就剩下个江浙。

江浙却在文臣们的手中。

谁都盯着江浙之富。

前脚调走黄得功,后脚就有人吞下江浙,比如左良玉,他早就想带兵去江浙了,包括山东的刘泽清。

黄得功和周遇吉两人是勇卫营出身,崇祯皇帝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

崇祯皇帝能知道重用周遇吉,让周遇吉担任山西总兵,难道会忘记黄得功,不调黄得功北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已。

黄得功现在是凤庐总兵。

这位置动不得。

朱由检从开始就没打算动黄得功的位置。

何况吴三桂也好,左良玉也好,郑芝龙也好,刘泽清也好,江浙的文官们也好,这些人都没有国家大义,失败后转头就投降大清,成为大清的带路党。

还不能逼他们。

这才是更加棘手的问题。

问题扎堆了,就不好解决了,伟人说的话从来都不会落伍。

朱由检十分头疼。

最让他揪心的是关宁军。

吴襄这老家伙,真沉得住的气啊。

关宁军从上到下都想内迁的,甚至是关宁军主动提出内迁的,结果变成了崇祯皇帝求着关宁军内迁,成为了人们的主流印象。

大部分是吴襄这老狐狸的手笔。

明明急着内迁,却在皇帝面前绝口不提内迁,甚至亲口告诉皇帝,“祖宗之地,一尺一寸不可放弃。”

崇祯皇帝就是被这老狐狸骗得晕头转向。

朱由检却不会上当。

现在比的就是定力,看谁先开口。

明明是一拍两散,合则两利的事,绝对不能变成一方求着一方。

“朕成立的大明交通院,有朕亲自挂帅。”

“卫祯固担任大明交通院总帮办,由李彪带营出发,路上别管商队们做什么,会有管事提前协商,只需要管好军队的事情,第一次出门,你有没有信心?”

朱由检问道。

“回皇上,臣有信心。”

李彪起身。

大声的回复。

现在京城里有股舆论,嘲讽他们这些靠着圣眷发家的将领,认为他们并没有带兵的本事,李彪内心非常压抑,不知道如何反驳。

后来婆娘告诉他,把事情做好比说一万句有用,事情没有办好,说十万句话也没用。

李彪平静了下来。

无非是行军罢了。

就算路上遇到了问题,活人还能被尿憋死,遇到事情解决事情好了。

所以李彪面色平静。

朱由检露出赞许的眼神。

娶妻取贤不取色。

古人说的绝对是至理名言。

娶到贤惠的妻子,能让男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朱由检深信不疑,因为他在非洲的确遇到过,所以朱由检才让李彪独当一面。

毕竟他这么爱他自个的婆娘,这么好的把柄在手,用的才放心啊。

讨论到了军事。

几位将官纷纷开始发言。

哪部先行,哪部压阵,皇帝在何处,行军途中保持什么规矩。

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朱由检制定的计划是在二月十日前抵达宣府。

按照三十里一日的行军计划。

从京城到宣府,应该需要十四天。

多出的六天,其中有在居庸关和沿途各地停靠的时间,三月初一抵达山西的宁武关。

在将官们的计划中。

太原大城当时应该还在大明的手中。

因为太原城是山西的首府。

城池坚固高大,人口众多,物资丰富,贼军没有可以毁灭城墙的大炮,很难短期内攻下太原城,像这样的大城,除非被长期围困导致弹尽粮绝。

哪怕是往年精锐的后金兵,也采用的长期围困之策,比如围困锦州,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粮绝援尽,锦州再也熬不下去。

理是这个理。

可人心才是关键。

奈何这么多年的摧残,大明早就失去了民心。

从大顺军畅通无阻的过黄河,沿途各县望风而降,已经注定了了太原城的命运。

不过并不妨碍朱由检的计划。

突然。

文书房送来了紧急的奏疏。

弹劾首辅的奏疏事关重大,而且还是这么多重要的官员。

难道朝廷又要党争了吗。

太子朱慈烺咬牙切齿。

首辅虽然不好,可现在大明的局势,如何经得起再一次党争,这是他对自己父皇的理解,哪怕首辅才能不足,明明父皇不喜欢此人,却仍然留下首辅的原因。

朱由检打开看后,内心松了口气。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掌心。

吴襄。

终于沉不住气了。

辽饷从天启年开始,高的一年五六百万两,少的也有三百多万两,平均每年四百多万两,落到士兵们手里的是少数,养肥了多少人。

只有解决关宁军的问题,大明才能获得重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