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军队的差距(1 / 2)朕能造反成功吗首页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率领大明最后的十余万大军败于李自成,后果是山西无兵可用,堂堂山西总兵周遇吉手里才几千兵,各地更是无兵可守。

朝廷没钱没粮,地方上没有补给,周遇吉寸步难行。

这样的局势下,大明已经亡了,差别只是敌人何时攻入京城而已。

朱由检从来没想过要与李自成硬碰硬。

地方上的乡绅们寻找自己的出路,李自成大军过黄河之后,加入李自成队伍的乡绅越多,贼军声势就会越大,乡绅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致更多的地方主动归降。

费尽了心思,积攒了只能摇旗呐喊的两万新军,目的是保障京城还能属于自己。

接下来的关键是关宁军。

关宁军还认不认朝廷。

根据自己的判断,关宁军现在还是可靠的,虽然听调不听宣,却也不会造反,不过朱由检需要确认吴襄的态度,这件事关系太大。

经过自己的敲打,吴襄变得沉默了些。

大殿寂静了片刻。

朱由检才开口询问。

“祖大寿投降了胡虏后,他在辽东的威望甚高,以至于许多人不再反抗胡虏,竟然主动归附,所以吴三桂手里的人有没有受到影响?”

吴襄听到皇帝竟然提出祖大寿,内心有些苦涩。

辽东太多不愉快的回忆。

主要是皇帝为什么会问这个。

只不过片刻时间,吴襄答道:“回陛下,辽东人不信胡虏,虽许多人投降胡虏,为胡虏卖命,只是为了保命罢了。”

“真的?”

朱由检好奇。

吴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变了个人。

“胡虏老奴惯会迷惑人性,最初的确迷惑了许多百姓,很多人拖家带口去投奔他,也是因为如此,让许多人没有防备。”

“终于在万历四十七年,老奴以贸易的名义,偷袭攻入开原铁岭,使其一举拿下我大明的边防重镇,掠回的人畜财物运了三日犹未尽,为老奴不久后的萨尔浒之战提供了军事保障。”

“后来老奴势大,百姓成为了其拖累,立马对辽东百姓下手,恢复了本性,这才让人看清楚,可惜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自袁都督提出辽人守辽土以来,辽东军队多由辽人构成,辽东家家与胡虏有血海深仇,如果不是性命遭受威胁,绝无人愿意投降胡虏。”

朱由检不置可否。

这话不假。

可到了吴襄他们这个地步,许多事就身不由己了。

只是呢,现在看来,关宁军还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所以的确没有选择大清,这让朱由检内心松了口气。

关宁军又没有与李自成接触过。

未来可能会有联系,现在没有不是么。

相比较起来,朱由检宁愿相信关宁军,也不愿意相信山东军,也不尽然,山东还有一支军队是可靠的,不过现在不能动,要护着漕运。

“如果关外的军队尽数撤回关内,爱卿如何看待?”

确认了关宁军没有投降大清的思想,朱由检终于问到核心。

吴襄深吸一口气。

这与他来的路上思考的不一样。

皇帝的态度也不容他推诿。

他是真怕自己说出不能内迁的话,皇帝真的就不内迁了,现在的皇帝令人无法捉摸,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稀奇,吴襄不敢赌。

既然如此,吴襄选择了实话实说。

“内迁之事并无问题,主要是内迁的开销。”

“多少?”

朱由检财大气粗。

吴襄听到皇帝大咧咧的口吻,内心有些羡慕,还有些佩服。

虽然舆论对皇帝不好,可皇帝实打实的弄到了钱粮,还是难以计量的物资,已经多到为运输头疼的地步,要是往年的皇帝能有这么富裕。

吴襄想不下去了。

也没用啊。

辽东每年几百万两的物资撒下去,一样分不到多少。

“百万。”

吴襄开口说道。

这个数字并不大,与历史上吴襄所提出的没有区别。

朱由检继续问道,“为何要百万。”

吴襄以为皇帝是嫌多,连忙给出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