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都认为,活字印刷术要比雕版印刷术效率更高。
但人们往往忽略一点,活字印刷术是有前置条件的,那就是印刷工匠们都得识字。
这样,他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字块中找出正确的印模。
而雕版印刷则不同,会雕刻,能照猫画虎,找个文盲来干都行。
坏消息是雕版的成本稍微高些,好消息是文盲工匠有得是。
在识字率低下的汉末,雕版印刷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刘瑶不光要利用纸张让那些聪明的底层庶人去撬动世家对知识的垄断,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扫盲。
刘瑶更关心底层人民疾苦,他们平日里白白受到豪强、酷吏、甚至是商贾的欺压坑骗,不识字是非常重要之原因。
就因为你不识字,变卖的田契上可以多写个一二顷,交易的货物里就能做几个小手脚,甚至去衙门打官司都打不明白。
让每个老百姓都能识字不太可能,但把各家的娃娃们都扫出文盲队伍还是可以实现的。
但如何能让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娃娃们迅速扫盲呢?
刘瑶借鉴了诸葛亮当年与蛮族交流的方式——图文结合。
五月渡泸、初定南中后,诸葛亮曾经通过画图识文的方式与蛮人们实现沟通。
比如画出一个太阳,便在旁边写上一个汉字。
“日”!
再画一个月亮,并写上“月”字。
蛮族虽不认得汉字,可却识得日月星辰、牛马鸡犬。
双方各操一言,同时对着图画发声,久而久之,便知道彼此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种方法在扫盲上也值得借鉴。
宋代编纂的《对相四言》,便是一边是图形,一边是文字,专门给儿童作为启蒙的识字读物。
比起《千字文》、《百家姓》,此类图文结合的书籍实用性更强。
除了教百姓识字,刘瑶还借着纸张和印刷术去下更大的一盘棋。
归化南中蛮夷。
汉夷容貌相似,又有种田这个共同爱好,比起胡人来更容易彼此接受。
若想让蛮人成为季汉百姓,刘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文化。
蛮族自有一套文化体系,他们的耆老还能背诵和解释自己部落流传下来的《夷经》。
想改变他们的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
教蛮族的孩子们识汉字,学汉话,穿汉人服饰,学汉家礼仪。
第二步,则是免除纳贡,改为公平买卖,以消除蛮人们对季汉压迫的抵触情绪。
再给他们创造种植甘蔗、葡萄,挖矿,修路的营生,提高其收入水平。
第三步,要建立义仓、医舍等福利设施,宣扬季汉的恩德。
这三步贯彻下去,刘瑶相信不出二十年,年轻一代蛮人脱骨换皮成长起来,便会直接成为季汉最忠实的臣民。
至于这里的税赋,靠工业剪刀差形成的商品溢价,完全可以代替农租田税。
如此一来,刘瑶甘蔗制糖,冰糖酿酒,蔗渣造纸,纸书传文,以文化蛮的一整条产业链便设计完毕。
马忠、孟获和杨戏三人听罢,面面相觑,半晌没有说话。